如何做好皮肤防护?皮肤科医生教你几招
2020-03-13 15:50:49 [作者]:Hakumen [来源]:文汇报
现在,大家都积极响应疫情防控号召,尽量减少外出,居家办公。勤洗手、戴口罩……伴随着这些防疫新习惯的养成,不少人发现,自己的皮肤貌似需要一些特别防护。
勤洗手造成手部皲裂怎么办?
洗手是最简单的清洁消毒措施,但是频繁清洗,使用肥皂、洗手液、消毒剂等化学性刺激物,会破坏皮肤屏障功能,导致角质层含水量下降,继而造成皮肤干燥、瘙痒、脱屑,严重者甚至有红斑、皲裂、破溃糜烂等症状。这种状况就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“湿疹”,主要和皮肤中脂肪酸含量降低,皮肤水合能力降低有关,此病也会因频繁冲洗、化学性刺激而激发。
那怎样洗手才能呵护我们的手部皮肤呢?
◆洗手时一般建议使用30℃-40℃的温水,选用刺激性小的洗手液、香皂,洗手后及时用毛巾擦干或烘干,干燥后立即涂抹护手霜。
◆使用消毒剂时应尽量佩戴手套,不要直接接触皮肤,避免化学性刺激。
◆相对较重的干燥、皲裂,推荐使用2%水杨酸乳膏或者尿素软膏。这两种药膏能够促进表皮角质层正常化,减少渗出和浸润。
口罩、护目镜造成的机械性损伤怎么办?
疫情当前,口罩、护目镜成了隔离新冠病毒的最有力物理措施之一。但是长时间使用会造成皮肤组织受压、摩擦,非常容易产生机械损伤,其主要表现为鼻部、面颊、耳后口罩绑带处压痕、红斑、紫癜、破溃、糜烂。
对这类情况,建议采用下面的方法进行防护:
◆选择松紧适合的防护用品。如果条件允许,适当交替选用不同的防护装置,如口罩有挂耳式、头戴式、系带式,避免同一部位过度受压。
◆穿戴前可局部外涂润肤剂,或者选用粘性较低的创可贴、输液贴、敷料等贴在受压部位。
◆破溃糜烂的区域,尽量暴露并保持干燥,局部外用生长因子凝胶、抗生素药膏(百多邦、夫西地酸乳膏)等。
◆如需继续穿戴防护装置,可在受损区域垫凡士林纱布、干燥的纯棉纱布等。
佩戴口罩引起“过敏”怎么办?
戴口罩能减少病毒通过飞沫传播,降低佩戴者的吸入风险,但是长时间戴口罩可能会刺激皮肤甚至引起过敏或加重原有皮肤病。临床症状可表现为口罩覆盖区域皮肤的灼热感、瘙痒感,严重时会出现水肿、红斑、脱屑、丘疹等。其成因可能是对口罩及其配件的材质过敏,也有可能是口罩内部潮湿闷热,破坏细菌等原有的微生物生态平衡造成的。
那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呢?
尽量减少外出,避免长时间佩戴口罩。
◆戴口罩最好选用质量合格的医用外科口罩,口罩应及时更换,尽量不要反复使用,最好每4小时更换一次口罩。要注意的是,N95口罩防护性好,透气性较差,请把这些口罩留给一线医护人员使用。日常生活中的普通防护,使用医用外科口罩即可。
◆皮损区域避免刺激,停用洗面奶洁面仪、爽肤水等,温水清洁面部,避免揉搓,外涂无明显刺激感的面霜或乳液。
◆如有明显水肿、渗液,可外敷3%硼酸溶液,生理盐水,口服抗过敏药物(氯雷他定、西替利嗪等)治疗。
经过上述的治疗,若皮疹仍加重,那就需要到皮肤科门诊接受专业的治疗。